跳到主要內容區

「客家文化傳承與女權發展」榮華國小邱坤玉校長

客家文化傳承與女權發展

  「客家名人講座」為本校善盡社會責任-永續發展在地客家文化方案推動項目之一,於110年4月29日特別邀請榮華國小邱坤玉校長到校演講。邱校長出生高雄美濃,擔任客家委員會中央委員,擬定多項客家施政計畫。此次演講題目為客家文化傳承與女權發展,包含四個主題,簡介如下。

一、客家女性識別:

  邱校長以母親的故事,及電視劇十里桂花香的情節,提到客庄婦女「四頭四尾」(灶頭鍋尾、針對線尾、田頭地尾、家頭教尾)的強大能力。在客庄中,婦女們不但會下田耕種也能持家,懂得料理食物也懂縫紉,並以種菸葉、養豬等辛苦勞動的工作供子弟讀書,造就許多博士。傳統漢人社會將女性纏足、束胸、綁腰視為美學,然而客家女性「天胸天足」(不纏足不束胸),以簡樸妝扮和強健自然的體態進行家務勞作。

二、客家語言與文化:

  1. 語言:相較於華語或是河洛語,在台灣說客家話的人較為隱性,其實客語具發展潛力,東南亞相當多客家人,具備共通語言就可擴大就業市場。

  2. 服裝:客家先民使用就地取材的大菁作為染料,製作深色耐磨、剪裁簡單、通風涼爽的藍衫,並搭配不同顏色圖案的花帶及袖口,作為女孩是否婚嫁的識別,在樸實風格中體現生活美學。

  3. 裝飾與配件:客家族群的斗笠帽緣較窄、帽頂較尖,至於油紙傘則是可在婚嫁場合看見,除了遮陽避雨外也充滿祝福的情感。

三、女性平權發展:

          女性主義認為,兩性不平等之所以形成,首先是從生理差異轉向社會差異,然後是社會差異產生價值關係,從價值關係引出不平等的觀念。

1.      性別差異:以生孩子為例,女性能生孩子男性不能,這是生理上的性別差異。

2.      社會性別差異:既然女性能生孩子,就「應該」照顧孩子,這是家庭分工。

3.      價值關係:不只家庭分工有差異,男性和女性的社會分工也有各自性別角色。

4.      不平等觀念:男性的社會分工被認為是重要的、女性的則被視為次要及附屬。

          若要打破社會歧異,需要反思僵固的價值觀(例如:誰說男生不能縫衣服、女生不能開卡車?男人是否需承擔照養孩子的工作?育嬰假由父母誰來請?)進而扭轉社會性別差異,推進兩性平權發展。

四、屏東客家族群遷移歷史:

  屏東平原夾雜客家族群、閩南人、平埔族的聚落分布,為多族群的社會。在明末、清代有些廣東移民陸續來到台灣,他們坐船從東港的力社上岸,並集中在力力溪一帶,在萬丹鄉的河川地建立村庄。由於萬丹已有閩南族群的定居,客家先民沿著東港溪進入內埔、竹田、潮州,住在河川沖積扇端的平原地,而原本聚居在潮州平原地帶的平埔族,因與客族活動領域重疊,開始移往山腳,也將魯凱族和排灣族的原住民往山上推移。

在演講中,邱校長以學術論文的內容及生活化、貼近同學的言語,分享許多故事和案例,鼓勵同學以自身性別、族群為榮,並且在求學路上以及感情經營預先做好準備,祝福同學擁有美好的未來。

▲邱坤玉校長(左)與本計畫主持人觀光系翁守德老師合影

瀏覽數: